香港宗艺堂-专访著名画家张向钧国画艺术作品欣赏

2012-07-05 15:30:14

字号
香港宗艺堂-专访著名画家张向钧国画艺术作品欣赏

    香港宗艺堂-专访著名画家张向钧国画艺术作品欣赏

    (记者:刁晓平)


  主题: 张向钧粤港人文历史国画艺术作品欣赏


  时间:2012-6-28


  地点: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香港宗艺堂


  宗艺堂-艺术作品欣赏会主持人:铁汉


  被访人:著名画家张向钧


  主办单位:中国国际文化产业网、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著名画家张向钧正在接受主持人铁汉专访


  主持人铁汉:张老师,您好,欢迎您,非常感谢您来到香港宗艺堂接受我们的专访!


  被访人张向钧:谢谢宗艺堂一直以来对各艺术门类的关注,因你们的存在,使内地和香港艺术总部之间搭建了一个艺术平台,传播东方艺术精神,同时也让艺术家通过网络这个快捷方式与公众相识相约,感谢支持!


  主持人铁汉:张老师,你好!据了解,您这次创作的粤港人文历史题材共画了100张,而且每幅作品都加注有文字说明,能让人看了你的画,便能了解到你所表述的一段粤港历史故事,意义深远功德无量啊!


  被访人张向钧:谢谢厚爱了。这百幅作品创作之前也就是十几年前刚来珠海时,我就曾背着相机在珠海的绿猗堂、杨氏宗祠建筑群、愚园、共乐园、唐家老镇、前山寨古城墙遗址和会同古村徘徊,留恋那些岁月痕迹,现有的许多老建筑青砖灰瓦红木梁柱,雕梁画栋,仿佛一件件尘封的艺术精品,总有一种按耐不住想把它画出来的冲动,重现当年的辉煌,也想和身边的朋友们一同分享咱们东方建筑艺术智慧,同时画出那时人物风貌,为此也画过一些独幅作品,如《老宅》、《立夏》、《蝉鸣的时节》等等。


  主持人铁汉:能告诉我们你的创作动机是什么吗?


  被访人张向钧:粤港澳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在港澳地区开枝散叶发展起来的大家族人物都是从广东地区移居的,事业成功后不忘寻根,修祠建校,来往与两地为共同发展做了许多实事,值得赞颂!也恰逢珠海大办“文化盛市”工程,深挖珠海历史文化,用前人的智慧启发当代众生去完成更多新创举,“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因历史如镜子,学史才能使人更聪慧,“读史可以明智”,历史总是一脉相承的……


  主持人铁汉:我觉得你这个创作题材非常好,你不光给大家们展示了你的艺术作品水平,更是给观众叙述了一段粤港历史,体现了你的艺术作品的历史价值。你创作这段粤港历史的系列作品,花了多少时间,去了多少地方写生,能跟我们说说吗?


  被访人张向钧:故事中谈到的香港“卅间街”就是移居香港的会同村后人建的,为了去感受实地,专程跑去收集速写资料,那些建筑虽有较多的变动,还依稀可见当年规模,创作时还找到相关博物馆查阅了不少的图片找到了创作原型,在那个基础上加以艺术处理,添上云气和古树使画面增加了历史纵深感。去会同村写生寻找老照片就不计其数了,记得有位喂一群猫的大娘总是躲着不让画她的速写,我就把带着的干粮分给猫们,大娘看我们不是坏人,知道来意后还颤巍巍的翻出一些老花绸子面料给我们看,把我们高兴的不得了。


  主持人铁汉:我们从你的画感觉到,您采用了四、五十年前的传统绘画技法来表现你的历史作品,用这样的技法更能体现画中的历史内函吗?


  被访人张向钧:您指的是中国画的传统笔墨,在采用毛笔和墨块、国画色为主的颜料在宣纸上绘制水墨画的材料问题上,可以说到了任何时候都不会落后,因只有这些媒材才能产生特殊的韵味质感,换成化学性颜料就缺少了耐人寻味的画面效果,至于玩当代实验水墨的就另当别论了。但在画面的“经营位置”也就是构图方面就可吸收些西方平面构成的东西,在人物结构及景物透视方面亦可吸取西方绘画讲究科学的一面,取有用的结构素描充实画面。中国画本身就是诗性的艺术,西方古典油画才是“剧”性为主的艺术。在这百幅水墨加文字处理后也把“诗性”“剧性”相溶合,这同过去的“连环画”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的,因连环画需图解夸张人物表情动态,而我想尝试让文字与可单独看的独立画面相得益彰,相互补充,因文字选得也较抒情。


  主持人铁汉:据了解,您是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的学生,你是否继承了他的技法,还是有自己的独特的东西?


  被访人张向钧:十几年前在学院读书时,刘大为导师是系主任,对我们国画基本功的训练非常重视,一方面刻苦学习古画,一方面写生,我们常常晚自习时几个同学结伴骑单车到东直门火车站和小吃一条街去画那千姿百态的人物速写,每晚完成二十几幅,把课堂教的人体写生课与活生生的世间百态人物结合练习,练就了表现不同衣料内结构通过取舍衣纹就能为画面整体服务   的造型能力,同时也深入研究了“尼古拉·菲钦 ”和“席勒”的造型模式,并设法运用到创作中去,对刘大为导师的几套水彩创作也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在这一百幅水墨作品中的人物用线和西方建筑造型就或多或少有老师的影子,受用终身。


  主持人铁汉:谢谢你能接受我们的专访,希望以后我们能看到你新的专题作品来参加我们香港宗艺堂艺术作品欣赏会,再一次向你表示感谢!


  被访人张向钧:谢谢您的关注!因创作这百幅作品时间赶的很紧,还真的有许多粗糙不尽人意之处,愿大家谅解,多提些意见,谢谢!


  请大家一起分享张向钧的艺术作品:

 

 13. 选址是在春节前进行的,春节过后,三家人联合出动,去考察3个地址。他们意外地发现,先前各自插下的3根竹竿竟然是在同一片地方,彼此相距不过几米之遥。

 

  14.这也难怪。仔细看看这个地方,前有水塘聚财,后有凤凰山环绕,地势东高西低,树繁叶茂,很符合中国传统的风水堪舆理念。

 

  15.更让人惊喜的是,莫氏插下的竹竿底部竟然长出一支笋芽。这个好兆头使得三家人毫不犹豫地相信这里就是块风水宝地。

 

  16.1732年,即雍正十年的二月初二,莫、鲍、谭三家人入村。由于莫与京慷慨出资购地并负担建筑围墙费用,该村被命名为“会同”。

 

  17.后来这3个家族在商界都有所建树。莫氏家族的显赫自不必言,鲍氏家族从事染业和陶瓷业,谭氏则以经营家庭小五金等百货为主。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www.whjlw.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关键词: 香港 宗艺堂 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