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里的“孝”是什么样子?

2016-11-24 15:02:12

字号
民间文化是较好的保留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富矿。人民群众对人和人性有出自本能的亲近,优胜劣汰几乎实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留下来的,不能说都是宝,至少毒素较少。

都以为西方不重视孝道,或者根本就没有这个词。而在不少中国人眼里,孝道是跟愚昧专制画了等号的。但是仔细考究会发现,源自西方的父亲节、母亲节和儿童节合起来,表达的几乎就是中国的孝文化。一个字是“孝”,两个字是“慈孝”,四个字是“上慈下孝”。西方文化没有跟“孝”对应的词汇,不等于他们不重视孝。他们没有丰厚的孝文化思想资源和手段,或者我们对他们悠久的历史文化知之不多,没有我们置身其中的这种感受和患得患失的文化自卑。西方怎么办?就创设几个节日。随着对西方的开放,中国人逐渐认知了一些西方的节日,有的也蛮有趣。可好多人不知道,仁爱、慈孝文化本来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本民族文化的无知和无视,是导致奇葩言论的重要原因。

有个好发惊人语的网愤说,“凡是涉及爱的节日都来自西方”。乍一听,有点“精屁”,这样的表达也是网民最追捧的款。可是稍微动一下脑子,就会发现根本不是事实。一年到头,从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哪一个节日不关乎中国人的“爱”?奇葩论点脱口而出,主要是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知和无视,无知所以无畏。但是既然是中华民族的人,又为什么会不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呢?因为长期一来,甚至三百年以来,对本民族文化的漠视甚至自黑,对西洋文化的过度崇拜甚至迷信,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遮蔽”,导致了全社会对民族文化的“回避”。除了那些遥远的农耕时代留下来的经史子集、四大名著,扎根于我们自己的现代化过程中的新文化,不是没有扎根太深,就是被更加强势的西方文化侵蚀。

十八大以来,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靠近了那个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化自信自觉,传承发扬优秀民族文化,振兴中华美学精神等,都成为了经济上相对强大,内心相对坚定,视野更加开阔和自信了的中国人的自发自觉自愿的追求,遑论已经成为党和政府重要的执政理念和实践措施呢。

民间文化是较好的保留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富矿。人民群众对人和人性有出自本能的亲近,优胜劣汰几乎实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留下来的,不能说都是宝,至少毒素较少。最近,在中国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刘奇葆同志亲临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说,千百年来,我国民间文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诗经》《楚辞》都深受民间文艺的滋养,《诗经》160首国风采集于当时北方十五国的民歌民谣,《楚辞》是在吸收南方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汉乐府、六朝民歌、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来源于民间文艺,承袭了中华文化传统,成就了一座座艺术高峰。可以说,民间文艺是传统文化遗产中最基本、最生动、最丰富的组成部分,印刻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和审美风范,值得我们礼敬和传承。

孝文化只是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最具群众性的传统观念。治理家庭需要它,治理国家也依然离不开它。而孝道文化更多的集中在民间文化当中,老百姓口口相传,通过传说故事、风俗礼仪、器物装饰等把中国人的核心价值变成空气和水,无处不在,无人例外。

甚至可以说,孝文化其实是人类通用的文化理念,是人类文明当中具有超越性、普适性的宝贵财富。东方有《郭巨埋儿》的极端,西方也有《亚伯拉罕献子》的惊悚,不是吗?虚设篱栅然后厚此薄彼,既不能反映现实,也不能教化人心。自作聪明地为某种文化现象贴上政治意识形态的标签,来一个“我不如人”的等级划分,则是更加愚蠢的做法。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www.whjlw.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