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 :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2017-02-16 13:43:18

字号
她曾说,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这是杨绛先生送给年轻人最广为人知的一句话。她曾说,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杨绛先生本人堪称为人治学皆完美的典范,生前即便年近百岁高龄,仍笔耕不辍。直到2016年5月,这位知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病逝,享年105岁的她终于功德圆满。

杨绛

丈夫钱钟书曾说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的百年,留给后人的,是读不够的文字思考和品不竭的书香人生。

一星期不看书就白活了

杨绛,原名杨季康,1911年7月生于北京,1923年举家迁至苏州,1932年从东吴大学毕业后与钱钟书结婚,并与丈夫一同留学英法,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

杨绛一生与文字结缘,与书香为伴。书籍不仅是她百年风雨中最忠诚的伙伴,也还是慢长岁月里最幸福的挚友。

杨绛从小就酷爱读书,她的父亲杨荫杭先生曾是江苏省和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博学多才,浩然正气,对她影响很大。

据说,杨绛小时候,有一次父亲午休,她拿了本书坐在父亲房里,大气不敢出,只是静静地翻阅着,遇到要上厕所,或拿什么东西,也像小猫似的寂然无声。父亲一觉醒来,看到小小的杨绛在一旁静静地读书,甚是可爱,以后午休便喜欢她在一旁默读了。

杨绛从小就喜爱文学,一星期不看书,她便觉得“一星期都白活了”,自从拿起书本后,就再也没放下过。

她觉得读书好比“隐身”的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翻开书面就闯入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来,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找高明跟他对质。如果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声关上大门,就是说合上书,谁也不会嗔怪。经常在书里‘串门儿’,可得到丰富的阅历,可以认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读书如阅世,多读书可以变得更聪明更成熟,即使做不到宠辱不惊,也可学得失意勿灰心,得意勿忘形。”

杨绛1

文学伉俪的一段佳话

大学第二年分科时,老师们都认为杨绛有条件学理科,父亲的意见是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

杨绛不放心:“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吗?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最后,她终究不顾老师的惋惜和劝导,选择了自己喜爱的文科。

1932年春天,杨绛到清华大学借读。早春的一天,在古月堂门口,她与钱钟书初次偶遇。杨绛觉得他眉宇间“蔚然而深秀”,而钱钟书也被她“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所吸引。

两人一见如故,侃侃而谈。钱钟书说:“我没有订婚。”杨绛回:“我也没有男朋友。”没想到这一简介明了的对话,竟开启了一段旷世情缘,成就了文坛伉俪的一段佳话。

杨绛与钱钟书

两人恋爱时,除了约会,就是通信。作为清华里有名的才子,钱钟书写起情书来自然也是文采斐然。两人在文学上有共同的爱好和追求,这一切使他们怦然心动,一往而深。1935年7月13日,杨绛与钱钟书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

成婚不久,二人一同出国留学,无论在牛津或是巴黎,都留下了他们相亲相爱的足迹。而学习之余,夫妻俩展开了读书竞赛,比谁读的书多,而通常情况下,两人所读的册数不相上下。

有一次,钱钟书和杨绛交流阅读心得:“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许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会发现。”

杨绛不以为然,说:“这是你的读法。我倒是更随性,好书多看几遍,不感兴趣的书则浏览一番即可。”读读写写,嘻嘻闹闹,两人的婚姻生活充满了悠悠情趣,羡煞旁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不能不信。一个人的知识含量和气质绝对是成正比的,博览群书之后, 不是说书目有多么了不起,而是沉浸在文字的细枝末节里,久而久之,自然会从中获得表达的提升和感官的刺激,进而在阅读中体味妙趣。不得不说,书香本身,就是个传奇。

杨绛文学作品的成功有目共睹。沉定简洁的语言,虽然看起来平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1943年开始,杨绛的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等相继在上海公演。此后,又因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的国外名著也相继面试,其中《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

读书写作从不间断的百岁人生

书香女子,有缥缈童话般的美境和诗意,也有冷峻现实中的曼妙和刚毅。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没有完全认同这个现世,意味着有坚韧不变追求,也意味着始终还在为生活而奋斗。

1997年3月,女儿钱瑗因患脊椎癌去世。1998年12月,丈夫在缠绵病榻一年后也离开人世。此时杨绛已是87岁高龄,她没有就此颓废,硬是让世人看到了一个更深居简出的作家、学者,和钱钟书遗稿的忠实整理者。

1999年,杨绛根据英文翻译了柏拉图的对话录《斐多》,六万余字,她参考了多部作品,并为读者写作了注释。“我正试图做一件力不能及的事,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

2001年,杨绛以全家人的名义,与清华大学签订《信托协议书》,成立“好读书奖学金”。当年为奖学金捐助现金72万元,到2014年,已累积超过1千万元。

2003年,92岁的杨绛重新提笔,在该年出版了散文集《我们仨》。书中回忆了她与钱钟书一路走来的时光,以及丈夫与女儿生前最后一段日子。“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她说,她是借写作来重温,让“再也找不到他们”的自己,和他们再聚聚。

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第一版《杨绛文集》八卷本,约250万字,收入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及戏剧文论。2007年,96岁高龄的她又出版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这是她2005年住院期间,躺在病床上想到的题目,终日的写作推敲后,献给读者的是缜密的思路和优美的表达。

QQ截图20170207101746

书会滋润心灵,让人保持宁静,减少沉沦悲苦,排解惆怅孤独。2011年,杨绛100岁寿辰。这一年,20卷《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出版。也正是这一年,百岁的杨绛查出患有心衰,但她依旧乐观豁达,每天读书写作从不间断,晚上一点半睡觉。

书给了她底蕴,也给了她情操。直到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这些年她将既往岁月一点点的整理才终于停止了打包。

优雅、博学,是学者、作家、翻译家,岁月风尘难掩她的风华。阅读给了她百年的文学妙趣,也给了遇到她文字的人深远的润达。现在,她已远离这个律动的时代,愿先生沉浸于书香的曼妙,再也无人叨扰得到了。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www.whjlw.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