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上的中国何以传承?是许多老手艺人对文房四宝传承的隐忧

2017-04-14 15:35:10

字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笔、墨、纸、砚这套传统书写工具不但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书画艺术的神韵,把文人雅士的情趣表达得回肠荡气,还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内在精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笔、墨、纸、砚这套传统书写工具不但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书画艺术的神韵,把文人雅士的情趣表达得回肠荡气,还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内在精神。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笔、墨、纸、砚构成的“文房四宝”已不再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必备品,市场空间不断萎缩,传统工艺濒临失传,专业人才青黄不接,行业发展陷入困境。在刚刚闭幕的第39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上,和熙熙攘攘的人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许多多的老手艺人对文房四宝传承下去的隐忧。

制笔大师:祖上的产业,我们不能丢

旧时文人墨客对书写工具极为注重,讲究外形美观、书写流畅,所以一些著名的笔庄便应运而生,其中创立于1816年的“邹紫光阁笔庄”便是其中之一。该笔庄曾被称为“四大名笔”之一,至今在业内仍然广为人知。

第五代传人邹华科,从15岁起跟着父亲学习制作毛笔,一干就是40年,“笔杆可以机器做,但是笔头一定要手工完成,从选毛、除绒,到调配毛料、齐毛等等,30多道工序,一步都不能少。”在他看来,做笔是很精细的活儿,“一支笔要做出‘形式’,做出‘韧度’,要书写顺畅,没个6年时间根本学不来。”邹华科称,做毛笔的师傅几乎人人都能写出一笔好字,“不会写字就做不知道下多少料,也拿捏不好‘韧性’,做出来的笔一写字就会来回乱摆,不听使唤。而做出一款新笔来,还会去找书法家反复试笔,根据他们的意见几次修改,领悟不了写字的精髓肯定是不行。”邹华科介绍说,目前制笔厂还保留着“师傅带徒弟”的传统传承方式,师傅都会让徒弟一边学做笔,一边练写字。

能写会画,还要用六年的时间来学习,如此高时间成本,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望而却步”。“太爷爷那辈,工厂有600多位师傅,个个都是做笔好手,但是现在工厂一共才200多人。没办法,招不来人啊。”邹华科无奈地表示,目前工厂的师傅大多40到50岁,仅有不到十位80后的“徒弟”,“我们小的时候,每天做笔能给家里赚2毛钱,能解决家里好几口人的口粮,知足的不得了。可是现在孩子们的选择多了,读书好的不愁找工作,没好好读书的也多半去大城市打工了,想卖力气的,不够精细,又干不了。现在肯来当徒弟、学手艺的年轻人,也都是出去赚钱不顺利,或者因为各种原因必须留在老家,只有这样才能把心沉下来,钻研一门手艺,但是这样的人又有几个呢?所以,做笔的老手艺早已经是后继无人、青黄不接了。”

然而,人才的流失只是传统制笔工艺难以传承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原材料的匮乏也是另一重要原因,“做笔所用的动物毛是很挑剔的,以前做笔都用黄鼠狼毛、山羊毛、兔子毛,现在野生黄鼠狼是保护动物不能宰杀,真正放养的山羊也越来越少,我们就只能到处去收毛。几年前黄鼠狼毛2000块钱一斤,现在8000一斤还收不到。即使用废料,一支黄鼠狼毛的毛笔的成本也要在80块钱,还不算人工,一支笔卖100多块别人还嫌贵。”而动物毛料的减少,也让越来越多的制笔厂改用纤维毛制笔,“纤维毛笔的效果比起动物毛肯定是差一点,而且刚买到手的笔不能用温水泡开,一定要用凉水,温度过热毛会歪掉。”

在这次的文房四宝展上,“邹紫光阁笔庄”占据了两个单位面积的摊位大小,慕名而来的散客和订货的从业者并不在少数,而邹华科言谈间无不透露着对这份手艺传承的担心,“每年来展会都要花费十来万的成本,但是我们也要来做宣传,让更多业内人、爱好者认识我们。其实我们心里也明白,科技发达了,完全依靠手工完成的技术活儿,大多面临难以传承的问题。我只是希望祖上传下来的产业,我们这代能好好保住,发扬光大。”

宣纸传人:

师傅们“水深火热”,担心后继无人

和一人可以单独完成的制笔不同,中高档宣纸的制作还保留着传统的技艺,每一张宣纸制作出来都需要经过上百步,其中绝大部分工序仍然是手工。“在准备原料的过程中,就要将青檀皮和沙田稻草用山泉水浸泡,经浸渍、蒸煮、拣选、摊晒,加上日晒雨淋露炼漂白等自然加工,要历时十个月才能把原料制作完成。”桃记宣纸的传承人胡凯介绍,“这些原材料经过捡皮、打浆、洗漂、捞纸、焙纸等百余道传统工序做成。这样做下来,几乎每一步都是力气活。”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步骤没办法一气呵成,因此每一步都有专门的师傅负责,而每张宣纸制作出来都要经过很多位师傅的手,这样的过程也导致宣纸制作技艺的传承比毛笔更难。胡凯称,即便是传人,也没办法将每一步都做到炉火纯青,因此宣纸的做法都是分段传承下来的,一旦其中一个步骤后继无人,宣纸就做不下去了。

目前,桃记共有40余位师傅,每年能生产1万余刀纸,在安徽泾县也算是规模不小的造纸厂,但是他们和当地的同行们都一样,面临着收不到徒弟的状况。胡凯介绍,师傅们虽然每月拿着6000到8000元不等的工资,但是付出和回报并不成正比,“比如捞纸的师傅每天四点起床,下午四点下班,手一年到头都要泡在水里,而焙纸的师傅却要一年四季待在40几度的烘焙房里,因此我们常说,宣纸是在‘水深火热’中做出来的。而且,师傅们干的都是体力活儿,下了班什么都做不了,大家都说,现在小伙子要是干这个,肯定娶不到老婆。”胡凯说,父辈们尝试过将其中的一些步骤改为机器操作,然而只有“制浆”实现了机器化,“有的东西即便科学再发展、再先进,手工不能代替的也永远代替不了。”

业内专家:税负重,阻碍行业发展

在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执行会长郭海棠看来,目前制约文房四宝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税负重。“文房四宝产业要承担17%的增值税,比如宣纸的原材料沙田稻草、青檀皮需要直接从农民手中购买,无法用发票抵扣,企业本身的利润就薄,还要承担17%的增值税。煤窑比纸厂更累,还有生命危险,为什么还有人去呢?哪里有钱赚,哪里就有人才。企业赚不到钱,就会导致员工的工资低,谁也不愿意干。”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扶持力度,相继出台了多项支持文房四宝发展的相关政策,于2016年12月27日发布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文房四宝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文房四宝的未来发展,也提出了重点任务,其中包括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广产业集群建设、加强原料保护与开发、推广技艺传承创新等。郭海棠对文房四宝的未来发展相当乐观,“相关的保护政策不断制定,还有书法进课堂又给了文房四宝新的发展机会,黄鼠狼毛越来越少,我们可以走出国门去寻找去采购。办法总比困难多。”

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今年做到了第39届,从当初的30个展位到今年的742个展位,郭海棠对这个行业的发展最有发言权,“有需求才有市场,企业带过来的东西每年都能卖光,明年还会继续来,这也证实了文房四宝的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www.whjlw.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