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天下的爱茶人做本茶书

2018-01-09 12:28:07

字号
商务印书馆自1897年创办以来,一直不遗余力地投入对古籍善本的影印和整理工作,尤其是对复制《四库全书》的持续关注。

129783710_15151144302811n.jpg

《茶典:〈四库全书〉茶书八种》内页

商务印书馆自1897年创办以来,一直不遗余力地投入对古籍善本的影印和整理工作,尤其是对复制《四库全书》的持续关注。作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收集了历代的著作3500余种,编成7.9万余卷,3.6万余册,约8亿字,历时14年始编纂完成。历年来,对《四库全书》的研究和出版多集中在学术方面,各种影印本、排印本、点校本、注译本等卷帙浩繁,却往往忽略了其作为书籍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如何让更多的读者也能赏读到如此精美的宫廷手抄白描图文典籍,是我们反复琢磨的问题。

在罗列了与现代生活紧密关联的各类选题后,我们首先确定主题为“茶”。梁实秋说:“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绵延千年,早已渗入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每日必不可缺。而在如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茶道更成为人们享受生活闲适、感受澄明心神之道的选择。我们要给全天下的爱茶之人做一本书,从内容到形式,都不脱离“茶”,让大家能领略到中国最原汁原味、最古朴本真的茶文化——雅、润、清、静,让它成为“爱茶人的圣经”。

中国的茶文化,自唐代起,就是文人雅士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礼仪规范,讲究茶叶的产地、饮茶的用具、用水和烹煮的技艺。反映在文艺创作中,也不仅仅是以书籍为载体的茶学研究著作和诗词歌赋,历代的文人墨客亦留下了很多以事茗为题材的书画作品,常常以烹茶、品茶的意象来表达隐逸淡泊的精神主题。《四库全书》围绕种茶、采茶、制茶、选茶、煮茶、品茶及茶器、茶道等题材共收录茶学著作八种:《茶经》《茶录》《品茶要录》《宣和北苑贡茶录》《北苑别录》《东溪试茶录》《续茶经》《煎茶水记》,基本囊括了古代茶学的经典著作。其中仅《宣和北苑贡茶录》《续茶经》收录了手绘白描插图,内容以古代的茶器茶具为主,虽精细雅致,却略显单薄。于是,我们重新回到选题,想到从历代的书画中选配一些以茶为主题的佳作名构作为插图。同事非常给力,一下子提供了唐、宋、元、明、清等历朝20多幅书画珍品图片,都是怀素、蔡襄、刘松年、王蒙、文徵明、徐渭等名家之作。这样的图文并茂,我们相信定能使读者在古代书画所营造的诗意的阅读氛围中有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书的内文,虽出自不同的抄写人之手,却是一样的娟秀。据记载,乾隆命人手抄《四库全书》七部,抄写人员最初为各地举荐,后为了公正,改为应征考查,择优录取。内文虽无断句,但端正的字体,却使人能够静心读得下去。这样的一部古籍汇编,至少是需要一篇“出版说明”来对内容做大体上的解读。而任何一种印刷字体无疑都会破坏其整体的手书韵味。恰巧当时我们收到了台湾著名学者龚鹏程先生手书在一页茶经笺纸上的短文,文采斐然,更是一幅上佳的书法作品,遂斗胆向先生求得了一篇手书的前言,将茶在中国的历史沿革作了概述,将其原样影印收入书中,果真与内文的小楷相得益彰。

图文的内容基本都选定了,就差一位设计师来做最恰到好处的呈现。机缘巧合,经引荐,我们找到了曾获得七项“中国最美的书”奖的著名书籍设计师潘焰荣先生。我们将做一本“爱茶人的圣经”的想法告诉了潘先生,在看了我们提供的图文资料后,潘先生欣然接受了我们的设计邀请。于是,我们从开本尺寸、内文纸张、封面材料、设计方案、字体版式等细节开始,逐一打磨。

谈到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艺术,宋版书无愧为高峰。宋代自由的学术气息,浸润到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作为中国艺术的巅峰,宋朝艺术所具有的美学追求,体现在宋版书上,就是宋人在纸张选择、雕印手法、排版装帧等方面近乎苛刻的完美,使得宋版书具有了“一页宋版,一两黄金”的身价。于是乎,对于这样一种原本并无太大设计空间的影印书,设计师有了全新的想法:既要做一部“爱茶人的圣经”,就要使其成为一部能与爱茶人交流互动的书,成为一部能穿越历史、兼具古书与现代工艺之美的书。

首先,是纸张的选择。这八部茶书,原书加起来共有386个筒子页,按现代书籍的页码计算,则有772页。这样的篇幅,如果按传统手法宣纸影印,需要装订成一函七册,并不便于日常的阅读;如果用现代胶版纸印刷装订,则有可能变成一个“大砖头”。如何能让读者获得最佳的阅读体验呢?可供案头翻阅,亦可随身赏读,这应该是一本轻、薄、柔软、小巧的书。纸张的选择成为关键。经过反复的比较,我们放弃了新闻纸、号薄纸、轻涂纸等各种轻型纸张,最终锁定了被用来印刷圣经、俗称“圣经纸”的纸张,这正好也契合了“爱茶人的圣经”这一主旨。我们选择了50g纸进行打样,采用锁线空脊装订,结果书脊的厚度被有效地控制在3厘米,一册书握在手中,既有一定的分量,又能完全摊平,具有了极佳的阅读感受。

版式的选择,我们延用中式翻身,将每一页内文都保留了完整的书口(中缝),但是没有保留筒子页的形式。为了让读者能直观感知古书的形式,潘先生精心挑选了最具茶境韵味的八幅作品,并在设计时别出心裁,放弃完整展现书画作品的传统做法,舍去了画面的整体感,而是将氛围的营造放在首位。同时,在形式上借鉴古籍,将原本的拉页通过折叠和装订形成左侧筒子页、右侧递进切口的样式。这可给大家出了一个难题。我们选择了45g的宣纸,以给予这些书画作品最接近其原始状态的载体,但在做样书时,筒子页却常常不小心被机器给切断了。结合到宣纸印刷的特殊性,我们决定单独印刷其中的八幅插页,由手工折页后,再装订到书中。于是,我们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最初印刷好的8000张插页,因局部色彩还原不过关被报废了。折页时参照的规矩线一个毫米一个毫米地调整了数次,但宣纸的柔软,又给装订带来了容易移位的问题,折好的三万两千张筒子页再次返工,让工人在切口位置多刷一层糨糊来定位,才最终解决了插页装订的问题。

最能体现这部书“雅、润、清、静”韵味的,是封面的设计。潘先生不愧为多次获得日本、纽约等多项字体设计奖项的高手,第一次设计提案时,封面素净得只有“茶典”两个正楷大字,却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略去了所有其他元素,以最简洁的手法突出了主题,厚重且大气。殊不知,这两个字看似简单,却是根据欧阳询的字体笔画精心设计出来的,而不是简单的集字。宋人工书法,崇尚唐人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字体,早期的宋书雕版,多盛行欧体,“字画刻手古劲而雅”。选用欧体设计书名,苍劲古朴,完美地诠释了“茶”这一中国文化的底蕴。为了配合内文纸张的柔软手感,潘先生舍弃硬皮护封的精装做法,选取了轻盈柔软而富有质感的墨绿色水洗牛皮纸作为封面材料。在具体的表现上,采用了传统的凸版印刷工艺,因其油墨表现力优,色调丰富。潘先生以封面材料为基础色,调以专色,从色彩色调上契合了“茶”的主题。浅草绿的腰封,三面切口喷青金,更与封面色调融为一体,营造出了一种整体表达的效果。

从最初的构想,到最终的呈现,从纸张的选择,到封面的设计,从篇章页的配图,到版权页的字体,反复尝试,反复调整,整整五个月,我们才做出了《茶典》的成品,看到了一部能激发我们的阅读欲望、不忍罢手的现代经典古籍。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一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古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重要载体,古籍的研究、整理和出版承担着传承和普及优秀民族文化的重任。而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思潮的变化,人们的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和阅读习惯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让民族文化精粹在当下焕发更新的生命力,让古籍获得更多当代读者的喜爱,是每一个古籍出版从业者需要思索的问题。正如2017年度“中国最美的书”评委点评《茶典》之语“采用现代设计语言阐释古老的茶典”,但愿我们的这一次尝试和努力能为大家探索出一个新的方向。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www.whjlw.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