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丨汉字是把握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维度

2018-03-04 10:57:20

字号
没有汉字,不了解汉字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也就无法理解中国人思维的独特性,无法理解中国人的美感和艺术世界,更谈不上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汉字和汉语文化,反对那些轻易否定和批判汉字和汉语文化的声音。

u=2289297635,3312450789&fm=173&s=D3899E4552ABD0EE0019C9600300605B&w=629&h=416&img.jpg

没有汉字,不了解汉字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也就无法理解中国人思维的独特性,无法理解中国人的美感和艺术世界,更谈不上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汉字和汉语文化,反对那些轻易否定和批判汉字和汉语文化的声音。

研究作为中华文明载体的汉字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塑造,对于把握中华美学精神亦非常重要。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主要有三种:苏美尔和古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和中国的汉字,前两种文字早已被拼音文字所代替,只有汉字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汉字强大的生命力使它成为中华文化之根,塑造着中华美学的精神。

u=2427810544,3126082751&fm=173&s=1198EF7D57F7E9CE1C8CA1EB0300C032&w=596&h=471&img.jpg

《兰亭序》(局部)

汉字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塑造

具体说来,汉字对于中华美学精神的塑造,主要体现在人文精神、诗性体验、以书法为中心的审美传统三个方面。

汉字结构体现出明显的以人为主体和以人为本的意识,它对于中华美学人文精神的塑造有着重要意义。中华美学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华美学的人文精神,从最早的汉字,如甲骨文、金文一类文字的构造中就显现出来了。在目前可辨识的甲骨文中,有关人体、人身、人伦、人的活动的字占的比例在20%以上,其次类推为动物、植物、天象、地理等。在甲骨文象形文字中,人的各主要部分,如人、手、目、耳、眉、口、心、足等,都成为主要的字素,并由此滋生出大量文字,构成甲骨文的主体。比如,“目”字,是人的“目”的象形,像人的“横目”;后又演化成像人“纵目”的“臣”,像人横目以视的“见”,纵目以望的“望”等。甲骨文字形这种以人为中心的主体投射,典型地反映在字的部首上。甲骨文中许多部首,都是取人之象形,这种造字方法很明显蕴含着以人为主体的观念与意识。虽然汉字演化历史已有数千年,从甲骨文起,汉字所体现的关于人和人性的某些具体观念已经模糊不清,但内化在汉字结构中那份原生象形的情感内容却依然保存了下来。

这种原始文字的人文意蕴和主体投射,在西方随着文字拼音化和逻各斯倾向的加强渐渐被人们淡忘,而不像汉字那样内化在语言符号结构中,成为影响人们精神和感觉的一种思维方式。今天,我们对汉字构形人文意蕴的解读,无非是要唤起这份亲切情感和记忆,从更本源的意义上来把握中华美学精神的存在。

汉字是富有诗性、诗性体验的文字。有人甚至将汉字称为“诗化之文字”,认为汉字“具有诗化之美质”。汉字的诗化是中国文化诗性特征的重要体现,它对于中华美学精神的构成亦具有重要意义。汉字的诗化和诗性与汉字象形表意的特征密不可分。法国学者葛兰言称:“中国人所用的语言,是特别为‘描绘’而造的,不是为分类而造的,那是一种可以触发特别感情,为诗人或怀古家所设计的语言,而不是为了下定义或判断而设计的语言。”

形、音、义的统一,使汉字表达含蓄凝练,极易产生诗意效果。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就认为:“我相信今天的英语诗人会羡慕中国即兴凑句的人不费力气就能达到的那种洗练手法。”汉字的这种凝练与诗意,早在《诗经》创作中就非常突出。《诗经》中许多诗都喜欢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不仅摹形,而且拟声;不仅具有音乐的美感,也富有画意与诗情,这与汉语文字多单音节词且语法灵活的特点密不可分。比如,《周南·芣苢》一诗,全诗三章十二句,有六个关键性的动词:采、有、掇、捋、袺、襭,表示不断发生变化的动作,其余的语词全都是重叠形式。这种重叠看似单调,却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也很好地传达了采芣苢女子那种优悠自得的心情。

中国古代诗歌形、音、义的凝练之美和含蓄空灵的意境创造,在唐诗中达到了顶点。唐诗的美,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言说。不过,若是离开了汉字的构型,离开了汉字的音律和形式美,离开了汉字文化的语言内涵和表意方法,是无法说清唐诗的美和唐诗的意境的。杜甫有一首小诗《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短短二十字,绘形绘声,在时间、空间的无止境的流动中,展现如此厚重的社会历史内容:人世功名、千秋彪炳;王国崩溃、英雄遗恨;江流无限,天地永恒——只有像唐诗这样浸透着汉字精魂的诗歌才能体现。

此外,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美学精神的表现,都离不开艺术,书法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则被视为最能体现中国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的艺术。熊秉明将书法称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林语堂亦认为“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为什么书法成为中国美学和艺术的中心,这与汉字的书写方式分不开。汉字的特点是象形表意,它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古人那种主客一体、亲近自然、注重整体关系、意在言外的思维特征,同时也使汉字发展成为一门特殊艺术,即书法艺术。中国古代有“书画同源”、“书画同体”说,其实,不研究中国汉字的书写构造,是说不清二者的关系的。

u=2046690832,200906022&fm=173&s=1E1867C822CF2B4748257D0A0300E0D0&w=639&h=335&img.jpg

不可轻易否定汉字和汉语文化

中华美学精神的建构与汉字书写有着密切关系,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百年来中华美学的发展进程中亦不乏对汉语文字否定的声音。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五四时期陈独秀和胡适等人在提倡新文学运动、提倡白话诗时,对汉字有一定程度的轻视和否定,甚至将汉字看成是象形文字的“残根余孽”,认为这种死文字绝不能产生活文学,乃至出现了“废孔教,不可不先废汉文”(钱玄同)的极端主张。

但是,我们今天回头去看,首先要注意这些主张在那个特定时代的缘起、意义和价值;同时,也不可忽视这些主张对于中国现代语言学建设和新文学创作的影响:有些人企图一切以西方为标准,将汉语从中国文化母体剥离开来,使它成为没有生命的工具与符号,文学创作和语言运用也因失去源远流长的汉语诗美资源和诗性特征而变得贫乏与苍白。其实,没有汉字,不了解汉字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也就无法理解中国人思维的独特性,无法理解中国人的美感和艺术世界,更谈不上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汉字和汉语文化,反对那些轻易否定和批判汉字和汉语文化的声音。

今天,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汉字和汉语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我们更应该客观公正地看待汉字,反思汉字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价值与意义。这种反思,目的不是让人们回到古代汉语的世界中,沉浸在传统的美学观念与趣味中,而是要让人们认识到,汉字学习,不仅有利于世界各民族的语言交流和文化传播,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人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中华民族心灵世界的微妙丰富,感受到中华美学的独特魅力。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从汉字书写角度看待中华美学精神的意义所在。

◎本文原载于《中国文学批评》(作者毛宣国,中南大学教授),转载请注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20171029113066.jpg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www.whjlw.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