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就是预防疾病,强体健身之道,中医历史,中医学

2019-01-04 14:08:53

字号
古往今来,国人似乎从来没有像现今这样重视养生问题。这是因为,旨在以保养身体,增强抵抗力,实现少生病或不生病的养生之道,属于较高层次的防病范畴,是人类生活到比较富裕时期的普遍需求。在国人尚未全面解决温饱

古往今来,国人似乎从来没有像现今这样重视养生问题。这是因为,旨在以保养身体,增强抵抗力,实现少生病或不生病的养生之道,属于较高层次的防病范畴,是人类生活到比较富裕时期的普遍需求。在国人尚未全面解决温饱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之前,吃饭穿衣大于一切,生存是第一需要。在求温饱、求生存为主的阶段,只有少数物质条件比较优越的人,才重视养生益寿问题。对广大群众来说,无以生存何谈养生?

最近以来,在养生方面流行着一句话:“看病找西医,养生靠中医。”此论甫一出现,人们似乎如梦初醒,一股脑儿把养生益寿的希望转向古老的中医。但笔者认为,此论其实只说对了一半,即中医养生确有奇效,但忽视了中医“妙手回春”的一面,即中医在治病方面的特长及优势。中医不仅擅长养生以防病,也擅长治疗许多常见病、多发病和凝难病。中医的养生之道建立在中医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之上,正因为中医的独特理论和卓越疗效,中医养生才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医学,养生之道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万物皆备于皇室。在医疗保健方面,太医院无疑聚集了当时最著名的医生,如汉代名医华佗、张仲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医王叔和、吕博,隋唐五代时期的名医孙思邈、巢元方,宋代的名医钱乙、刘翰,辽、金、元时期的名医王安仁、肖和尚,明代名医龚廷贤、徐春甫及著名药物学家和医学家李时珍,清代名医吴谦、徐大椿、刘裕铎……无一不是名噪朝野的大医学家。

这些杰出的医学家、药学家,往往是先在社会上悬壶济世,取得丰富的医疗经验后,才被推荐、被召进太医院当御医。这些名老中医博采众长,孜孜以求,把朝野医疗经验集中起来,去芜存菁,摄其精华,服务于皇室,自然积累了极丰富的医疗保健经验,在不少方面确能“起死回生”。毫无疑问,中国封建社会的太医,是中医中的佼佼者,是中医的杰出代表。

中医学,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就是预防疾病、强体健身之道,也是历代太医院的核心工作。在世界医学史上,最悠久、最完善的预防疾病的方法,数得上中医的养生之道。这种以预防为目的的养生经验,将中医学的理论同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及其他文化精华熔为一炉,要求人们调节情志,节俭饮食,勤于锻炼,增加兴趣,节欲保精,适时进补,以及适应四时气候变化,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等等。

中医学,养生之道

所有这些理论和和实践,涵盖了养生学的全部内容,同现代养生的理念和方法不谋而合,有的甚至是现代医学所不逮。由此可见,重视养生是中医经久不衰的原因,也是中医与西医的根本区别。养生不仅是健康人预防疾病的方法,也是忽视养生而生病之人的基础治疗方法。

中医学,养生之道

中医历来提倡“三分治七分养”。这是因为,光靠治疗不能解除一切疾病的痛苦,有不少疾病目前尚无医可治;治疗不当或治疗过度会造成医源性疾病——而这种医源性疾病占到人类所有疾病的30%;金钱买不来健康,治疗不一定能延长寿命。在以上各种情况下,人们只能慢慢调养,慢慢扶正以驱邪。因此,人们不能不重视养生之道,不能不把“治未病”放在第一位。纵观临床历史,一些疾病的难以治疗,正是因为医患双方忽视了养生问题,所以制造了大量的临床失败,因此也制造了对不治之症的恐惧。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www.whjlw.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关键词: 养生 健身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