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来源: 解放日报

2019-06-27 12:42:37

字号
日前,由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东政法大学主办,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视角·路径·方法: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的数十位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会并展开深入研讨。

编者按:日前,由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东政法大学主办,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视角·路径·方法: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的数十位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会并展开深入研讨。

精彩发言

整体性研究与咨政育人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 陈锡喜

如果辩证、历史地看待当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主要存在两个薄弱环节:其一,突出了本学科相对独立的建设,但对其在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中的作用相对淡化;其二,强化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功能,但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相对薄弱。有必要重视这两个薄弱环节,因为前者涉及学科定位,后者涉及功能定位,而这两个定位都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建设。

人们常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简称为“马学科”,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并不十分准确。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学科体系而言,由三个层面构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骨干;以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为支撑;以马克思主义为直接指导,对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加以研究。

厘清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构成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其中的定位,既有利于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中的骨干责任,更好地凝聚学科方向,强化学科意识;同时,也有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视野和研究空间;还有利于壮大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力量,激励其他学科中青年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以及对社会主义发展宏观问题研究的投入。一味地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体制上和研究内容上的独立性,不仅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建设的路也将越走越窄。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相对独立性何在呢?恰恰就在于“整体性”,即它不是分门别类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组成部分,而是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基本原理、科学体系及其形成、发展和传播,并把这些研究成果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同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不应该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应该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即它要充分吸收“中马”乃至“大马”的研究成果,从特殊中提炼出一般。

当年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初衷之一,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支撑。但是,如果把学科的根本任务就定位于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就太窄了。今天,应明确提出“咨政育人”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咨政”功能,是指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发挥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引领作用,提供学理基础;对中国经验作出科学概括,对社会矛盾和现实问题进行批判解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供给。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育人”功能,是指要为党的整个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理论根据和有效思路,为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理论难点提供研究成果,为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提供研究平台等。“育人”能力离不开“咨政”水平,不“咨政”则无以“育人”。

把“咨政”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还能积极推进教材体系的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建设的根本,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释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重大问题。在这方面,既不能照搬专业的理论体系,或干部教育的教学体系,又要解决话语适应性问题,使之更适合学校教学。

新时代需要怎样的思政课教师

作者:国务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 宋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指向是人才培养,这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现职和未来教师的培育。

首先,“政治要强”。

价值导向的能力体现为政治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现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进行知识教育,更是认同教育,包括政治认同、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事实上,所谓的“价值中立”是没有的,课堂上或显或隐地体现着意识形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中。”

其次,文本研读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看家本领。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均有文献阅读的要求,每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每章均列有必读文献和延伸阅读文献,由此而上,必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文献研读的要求更广、更深和更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

与一般经典著作相比,红色经典原著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原著的根源性,研读原著可以直接接触和进入主义、思想的原生态,与经典作家“对话”;二是原著的具体性,原著不似教科书的抽象概括和表达方式,而是体现思想观点的演变过程和具体论证环节的梳理和分析;三是原著的方法性,原著体现研究风格和研究方法;四是原著的人格性,思想家是思想的载体。因此,研读红色经典原著,一方面不能脱离当时特定的思想史语境;另一方面,经典的魅力在于经过时间的淘洗和实践的检验,超越时空与现实对话而永具生命力。

再次,培育自觉的问题意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有的学养。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问题意识需要面对社会现实,立足于时代高度,看到历史、社会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时代有纵向和横向的历时性经线和共时性纬线,问题意识和历史意识是交织在一起的。自觉的问题意识离不开理论思维,就像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

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有宽广的眼界、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视野要广”。不仅要有“知识视野”,还要有“国际视野”“历史视野”,并且要“纵横比较”。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是有机统一的。知识视野是前提和基础,国际视野是横向比较,历史视野是纵向比较、自我比较,要把国际视野的横向比较置于历史视野的坐标中来思考。同时,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情怀要深”,在体现国际视野的同时,还要具备中国情怀,融通本来和外来。

整体性研究应有开放性视野

作者: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邹诗鹏

在近现代科学建制的大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大都存在学院化以及学科化的倾向。一定的学院化与学科化是必要的,但过度的学院化与学科化就成问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也不例外,学界多年以来一直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今天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时,还应有一定的开放性视野。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向其他学科开放,需要跨学科的视野和合作。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虽然相对要晚于其他学科,但其实是有一定的学科传统的,除了马学科建立之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外,还有存在于相关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等传统学科的优势。相对于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或可称之为“新马学科”),这些大多仍然存在于相关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中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不妨称之为“老马学科”。

综观国内马学科的经验,凡是在已有较好“老马学科”传统上建成的“新马学科”,其发展态势就较好一些,而且其新老的协调性也要好一些。就此而言,现在有一种想法,希望把这些存在于不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中的马学科再单独拿出来,统统放到马克思主义学院,我觉得这一建议十分不妥。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身应当向所有马克思主义学科开放,所谓“老马学科”不能被看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外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特别表现在其对于具体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影响以及渗透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不仅在于其自身理论的整体性,而且在于其整体性是否延伸到相关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实际上,如果以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被吸纳进史学、社会学、新闻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中去发展,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就真正产生了实效。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通过跨学科的交流和对话,才能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当然,跨学科的对话和交流本身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同仁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理论素养。

因此,马克思主义学科不能画地为牢,应该在更大的格局和开放的系统中,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发生实质性的关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建设过程中既要守住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也要促进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进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其他相关的学科能够协同发展。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还需要向现实开放,关注现实问题,引领时代发展。

近现代以来的学科建制有过度细化的普遍倾向,使得人们不仅愈发钟情于自得其乐的小学科经营模式,而且远离社会现实,对外部世界漠然视之,甚至于抵制外部世界的干预,导致学院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人本身,主要就是要抓住人心,而这首先就要求必须主动分析和回应时代提出的问题,以贯彻理论的彻底性。理论只有走在时代的前列,才能引领时代的步伐。理论研究者必须要有这样的抱负和理想,唯有如此,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才能真正受到世人的认可和尊重。

把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时代性

作者: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赵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党中央相继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系列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上述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新时代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把新时代的意蕴彰显出来。从新时代的战略高度和视野出发,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置于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人类文明发展走向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加以审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发展、民族复兴内在深刻地联系起来,建设好与“强起来”匹配的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提出具有时代性、原创性的概念系统和理论主张。从主题和本质的角度显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创造性和独特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科学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客观趋势,提炼概括创新理论的学理性,提炼概括创新实践的规律性。

开展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要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基本关系。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和融通发展的具体范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典型示范,建设立足中国、阐释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学术论域和学科范式。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学科,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指导作用,关键是发挥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中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有学科自觉和学科自信,而这一体现底气和能力的自觉和自信建立在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本功而言,就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功夫,由此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自信。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学理支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色和优势。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和不可替代的课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自觉把社会发展的社会热点、教学的理论难点和学生的思想疑点进行归纳梳理,把握社会热点、理论难点和思想疑点的交集,进而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度进行理论研究,并及时把研究成果贯彻到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中去。从根本上说,没有扎实的学术研究成果,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就只是空谈。

从大学生的成才成长规律来看,思想理论教育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在交流体验、比较验证和反复实践中达成的过程。因此,需注重在知识传递与价值观念养成中彰显大道理的文化视野和逻辑力量,注重在理论贯通实际中锻炼理论思维能力并养成德行,不断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五大维度

作者: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建忠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五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成果中体现的共同特点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组成部分的内在统一性的一把钥匙,也是我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性的重要维度。

一是理论同源,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和依据。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五大理论成果,都始终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二是文化同根,即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这一过程中成功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深入人心,并在实践上取得巨大成功,与其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是价值同旨,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始终秉承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品格,从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从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到胡锦涛的“以人为本”再到习近平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无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我们党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路线,扎根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既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思想理论带领人民前进,又自觉从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中吸取智慧。

四是实践同题,即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近代以来所有革命进步力量奋斗的历史主题。历史上,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在自己的追梦路上历经坎坷,一直没能找到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历史最终把这一任务交给了中国共产党。为完成民族复兴大业,我们党在成立之初就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制定了“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先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二步解决中国建设的问题,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蓝图,中国迈上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五是逻辑同构,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西欧资本主义社会,这一“主义”所面对的“问题”主要也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问题。而中国革命的历史起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东西方社会历史发展水平的巨大“代差”,在根本上决定了我们不能简单照搬马克思主义,而必须对它进行创造性转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观点集萃

多重视角

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郭为禄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首先需要全面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长期以来,人们将马克思主义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并侧重于学科的分类研究。这种研究路径有利于研究的细化深入,但也限制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理解。马克思主义并不是这三个部分的简单叠加,而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逻辑整体。因此,注重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并以此为主题进行专门的学术研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曙光教授

认为,应从出场语境的整体性、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建构逻辑的整体性、理论使命的整体性、理论形态的整体性等五个方面来理解整体性视角下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内涵。21世纪最伟大的故事是中国故事,21世纪最伟大的样本实践是中国样本实践。解读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必须立足于中国与世界相结合的整体性视角,首要功能就是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解决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与此同时,中国也应以自己的行动方案回应时代关切,在全面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发展规律以及世界发展的历史意义基础上,用鲜活的中国实践、中国智慧,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学科建设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骆郁廷教授提出,

我们要着重从学科整体性、理论整体性、视角问题整体性、研究方法整体性等四个方面来推进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整体性研究应以一级学科为平台,以二级学科为基础,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的本质联系,注重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优势,组织力量开展研究,时刻注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等特点,从不同视角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在学科分化的基础上高度整合地开展研究,注重推进协同创新,以便更好地探索和回答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当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卢黎歌教授

从研究方法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学科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三个方面理解学科整体性研究,强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和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社会学科的整体性研究,注重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整体性研究。

目前,在学科本质属性和学科特色的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要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科本质属性是底色,底色加上特色使得学科建设能够坚持正确的学科方向;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从人才支撑、学术支撑、精品支撑、平台支撑四个方面出发。应认真思考如何在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中发挥学术辐射作用,带领更多教师开展学理研究。通过这种方式推进教师跨校轮岗制的施行,使教师能够到高水平学校进行学术的提升,从而带动整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水平的提高。

现实意义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贵教授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逻辑的整体性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整体性两个维度进行了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逻辑是整体性研究的基础,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建的整体性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在破和立的进程中创建伟大的学说。同时,要从学科建设的整体性、学科研究的整体性、人才培养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整体性四个方面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整体性。其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整体性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站在新时代新思想的制高点上,要注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研究,不能将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做割裂式研究,要坚持系统性和整体统筹。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认为,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从学科发展的整体性和实践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存在一些不足。现在学科发展往往各自为政,研究本学科本领域就不太注重其他领域,这对于学科整体性发展是不利的。不能将学科发展割裂开来,要注重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的整体性。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我们的很多实践经验就无法串联结合,而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需要研究从多个方面展开,更注重对于思想观点的提炼、理论框架的构建,更多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标识性概念。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对我们提出中国方案解决全球共同挑战、共同问题有良好助推作用。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www.whjlw.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