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特色牌 唱好融合戏 苏州光福打造乡村振兴发展新样板

  来源: 光明网

2019-09-04 12:06:22

字号
苏州市光福镇,这个坐落于青山绿水间、自古就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誉的江南古镇,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传统淳朴的民俗风情、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以及巧夺天工的特色工艺,正逐步走进人们的视线。

光明网9月4日电 苏州市光福镇,这个坐落于青山绿水间、自古就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誉的江南古镇,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传统淳朴的民俗风情、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以及巧夺天工的特色工艺,正逐步走进人们的视线。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进程中,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将自身优势转变为发展特色,走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和持久活力的乡村振兴之路,光福的选择是加快农文旅产业融合,努力开创“生态+文旅”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以产业为支撑,做大做强福地特色

作为“花木之乡”的光福,几乎“村村有基地,户户种花木”。近几年,随着工程景观建设的速度放缓,沿海苗木市场逐渐饱和,光福的“花木经济”开始转变“跑量”思维,以盆景文化为引领,逐步走上更重质量的精品苗木发展道路,加之由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有关种植、管理、规划设计、艺术造型、绿化施工、绿化养护等诸多贴心服务,迅速占领市场高地。

“苗木产业是典型的绿色经济,更是藏富于民的产业,我们全村8000多人中有3000多人从事苗木相关产业,苗木产业年产值已超过3亿元。”光福镇香雪村党委书记倪青说。香雪村以花卉苗木生产而闻名,故有“香雪村苗木冠苏州”之说。经过数十年的悉心经营,该村的花卉苗木市场已成为花卉苗木、优质景观苗木和工程绿化苗木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的大型花卉苗木经营集散中心。

乡村产业的转型也为百姓生活带来了改变。今年63岁的孙祖浩是土生土长的香雪村人,以往在家中自行经营苗木,收入微薄,后通过苗木平台加入香雪苗木市场,收入得到质的飞跃。“以往种香樟、广玉兰、桂花‘老三样’,一亩地种出几百棵苗木的收益不过一万余元,而现在这样一棵盆景松树,就能卖到几万块,盆景是技术活,不少客户除了买树,还要购买日常维护服务。”老孙指着自家苗圃边上的一颗修剪规整、造型优美的罗汉松深有体会地说。精品景观树、造型树虽然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培育,但亩均产值高,文化和技术的附加值也在慢慢显现出来,自己靠着苗木生意一年也有近20万元的收入。

除了苗木产业,光福的工艺产业在全国也是闻名遐迩。从事玉雕、核雕、木雕、佛雕的就有约7000人,孙林泉、许忠英、陆小琴、马洪伟4位大师更是问鼎中国民间工艺领域最高奖“山花奖”,坐实了“中国工艺雕刻之乡”的美誉。

2017年9月,第二届中法文化论坛“苏作工艺展”在法国里昂市政厅举办,来自光福12位工艺大师的18件非遗艺术精品惊艳亮相,展示吴中非遗文化的绚烂多彩和苏作技艺的精湛魅力,这也让光福工艺文化开始了精品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之路。同年10月,光福玉雕大师马洪伟的玉雕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永久收藏。2018年5月,光福镇匠心从艺40年的木雕大师钟锦德又获评吴中区首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目前,该镇拥有省工艺美术大师、名人12人,市工艺美术大师12人,区工艺美术人才近百人;获评国家、省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各1人,获评省乡土人才“三带”名家、能手12人。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依据市场动向求新求变,做强做优苗木与工艺这两大特色产业,是我们打好振兴牌的关键。”光福镇党委书记张建明告诉记者,光福将进一步加大工艺走出去的力度,做大产业规模,促进工艺产业再升级。同时,打造“吾家山梅花、塔山樱花、官山岭木荷花、西碛山桂花、潭山樱花”等一山一品格局,充分彰显“中国花木之乡”的品牌优势。

以文化为灵魂,打响文化名镇品牌

乡村的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文化的振兴。如果说一个地方的文化就像是地下矿产、馆藏珍宝的话,那么光福就是座文化富矿,遍地藏宝。去年年底,光福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张新名片为光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光福地处苏州古城西部太湖半岛,有着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极为深厚,早在1999年就被评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春秋时吴王曾在古镇北的虎山养虎,太湖边的安山顶上有春秋时的石室土墩。从东汉开始,邓禹、顾鼎臣、顾野王、徐枋等名人大家到光福访古寻胜,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与书画。境内名胜古迹密集,除了赏梅胜地香雪海,还有中华瑰宝千年古柏“清、奇、古、怪”、吴地最古寺院铜观音寺、江南名刹圣恩寺等著名景点。此外,光福镇冲山村是当年太湖游击队“冲山突围”所在地。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完整地展示了太湖游击队发展壮大的曲折历程,已成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全民国防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

在光福,还有孕育了近2000年渔耕文化的中国内陆第一淡水港——渔港村码头。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扬渔耕文化,从2017年起,太湖渔港村提出了“太湖永续”的概念,倡导渔民做到四个不捕,即不用电捕鱼、不用药捕虾、不捕子孙鱼、不在禁捕期捕鱼。2018年,太湖渔港村实施“三优三保”工程,将500多亩的低产鱼塘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恢复农业,复垦后以种植油菜、水稻等农作物,既可以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也为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该村还计划成立专业合作社,团结带领渔民、渔贩、水产品加工商等多方入社联动发展,形成产业链,打造地方水产品品牌,实现经济增收。

物华天宝、物产丰饶的光福,不仅孕育了名人古胜,也孕育了浓厚的民俗风情。每逢正月初九,大家都要去玄墓山圣恩禅寺赶庙会,祈求平安。一年一度的邓尉探梅,也成了苏州民间习俗。无独有偶,这里还有着诱人的美食文化。二月光福梅花节,探梅、观梅、赏梅、咏梅、品梅花糕等一系列活动让你与“梅”共舞;三、四月,漫山岛油菜花遍地灿烂,赏花的同时,馋起了香甜的蜂蜜;五月,漫山遍野的青梅,酸酸甜甜就是爱。八月,迎来一年一度的开捕节,一大波湖鲜让人口水直流。九、十月份的光福,更是吃货的天堂,太湖里大闸蟹挥动着鳌,吐露舌尖上的诱惑。桂花飘香,正是吃桂花酒、桂花糕、桂花蜜的季节了。十一月,光福的银杏黄了,成片的银杏叶与湛蓝的秋空相映,有种醉人的浪漫。岁末,吃一碗象征着幸福的光福五彩团,开开心心地迎接新一年。

“在光福,365天花市、果实、节事不断,一年十二个月各有看点。”光福镇宣传委员吴建卫说。他告诉记者,接下来,光福将全力以赴做靓梅文化与红色文化、做大渔文化和工艺文化,并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以绣花功夫、工匠精神打造出独特的文化品牌。

以旅游为载体,引领百姓增收致富

乡村振兴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旅游无疑是最好的载体。近年来,光福从全镇层面精巧布局,谋划一盘“大棋”。以香雪海景区为核心引领,串联起冲山半岛等沿太湖生态文旅产业,并有机整合渔文化、工艺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做大做强体验式消费,实现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为光福镇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新路径。

“一花一色一世界,一屋一舍一洞天”的米山米舍民宿就是光福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成功缩影。该民宿集传统与现代元素于一体,设计上与当地人文景观、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及太湖渔文化等融为一体,为外来客人提供个性化十足的住宿场所。更值得一提的是,米山米舍致力打造全新模式民宿规模,以整体化、个性化,智能化、品牌化的解决方案提供一站式全托服务。结合本地特色,米山米舍为客人量身定制了太湖渔港村深度游、禅修佛学之旅、登山步道之旅、工艺文化之旅、梅文化之旅等多条旅游线路,并为客人提供注意事项及必要的补给。让客人亲自体验渔民的生活,品尝网红面馆“太湖十八浇”,或面对面与工艺名人、大师进行交流和沟通。傍晚,米舍工匠房还为客人准备好了核雕、苏绣的体验活动,在宁静的夜晚下让客人感受光福浓厚的文化底蕴。“提供心灵休憩的同时,我们还会为客户准备具有当地特色风味的早餐,很多城市来的客人品尝后还会让我们帮忙去附近的农家购买地道的农特产品。”该民宿的一位管理人员笑着说道。在米山米舍民宿健康环境的发展与带动下,光福又开始涌现出一批新的特色民宿,为光福的民宿书写新的篇章。

与此同时,全镇不断美化旅游环境,完善服务配套,并以主客共享、民生共享的理念指导旅游产品开发建设,以特色农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等拓展当地居民收入来源,从而实现光福农文旅融合的蝶变。

“农民利益的获得多寡,是检视乡村振兴实质成效的关键落点。因此,乡村旅游开发不但要以‘游客思维’考虑到游客的体验需求,同时更要以‘村民思维’发展乡村经济、美化乡村环境,关注于乡村现有资源的产业价值挖掘、产品转化和优化提升,对各种空间要素进行系统整合,从而在更高层面实现乡村振兴。”张建明说。他希望,通过构建本地农民参与旅游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整合村民闲置土地、房屋和果林,植入乡愁、田园、文化等元素,可以推动旅游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良性互动。将光福打造成为真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集休闲、观光、体验、度假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以优质打造口碑,以特色集聚人气,奋力开创新时代“湖光山色,洞天福地”发展新格局。(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雁 摄影 梁龙)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www.whjlw.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