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话文化】金元浦:将北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文化中心

  来源: 光明网

2019-10-09 11:55:42

字号
金元浦,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大教授、博导。曾任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国文化发展纲要》起草工作小组专家组成员。

作者:阳妍

金元浦,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大教授、博导。曾任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国文化发展纲要》起草工作小组专家组成员。

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会长,北京市政府文化创意产业顾问,商务部文化贸易首席专家。曾主持国家、北京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重大项目及教育部文科基地重大项目等20余个。

将北京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城市

记者:您如何理解将北京建成全国文化中心这个定位?

金教授:对于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重视,并强调提高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十九大提出新时代的社会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物质需求后,人们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精神的、文化的、艺术的、美学的,各种个性化的需求空前增长。

ͼƬ128.png

将北京建设成为全国文化中心,是党中央对北京的准确定位,是对北京文化的顶层设计,也是北京实现中国梦的发展方向。到2020年,北京要在更高水平上建成全国文化精品创作中心、文化创意培育中心、文化人才集聚教育中心、文化要素配置中心、文化信息传播中心、文化交流展示中心。

文化创意产业是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一流世界城市共同具备的核心要素。韩国、日本、巴黎、伦敦、纽约,引领了当代世界和城市发展的时尚潮流。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格局中,要想建成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中心,必须关注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在新时代对更美好、更时尚生活的追求。

文化中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记者:您认为,将北京建成全国文化中心,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金教授:文化中心建设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较为复杂的概念,涉及文化创作、文化创意、文化人才、要素配置、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等多个层面,随着文化与科技、经济等领域的融合趋势进一步增强,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不仅仅单纯是文化建设的任务,更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系统性工程。

加强北京的文化建设,要在全面繁荣北京文化事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上,增强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城市的影响力、辐射力。全国文化精品创作中心、文化创意培育中心、文化人才集聚教育中心、文化要素配置中心、文化信息传播中心、文化交流展示中心是北京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未来北京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文化精品中心建设,就是要改变目前在文艺创作中有高原无高峰的现状,充分挖掘和利用北京文化资源,在传承民族文化经典和吸收国外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既有“思想性”、“艺术性”,又具有“观赏性”、“消费性”的作品,产生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大家和文化经典。

创意北京建设的着力点,在于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创意权益保护、城市空间合理规划、营造好创意氛围和环境、城市创意指数构建、优势行业培育与发展等,把文化创意培育中心建设融入到北京城市转型发展和创新驱动战略之中,全面提升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要在当代文化、科技与经济高度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中,通过建立国际化的高端人才吸引机制、健全现代化的文化人才激励机制、打造系统化的文化人才管理机制、完善全方位的文化人才保障机制等一系列举措,为城市建设培育、吸引优质、复合型文化创意人才,为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提供智力支撑。

从全球传播格局来看,要秉持“大传播”理念,强化互联网思维,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影响力与公信力,大力发展文化信息传播,在国际传播格局中赢得一席之地。

发展夜经济,不断提高整体文化消费水平和能力

记者:北京要发展文化产业,政府部门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

金教授: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政府要管好文化产业。中央出台的一系列的文件,都是在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好的环境,搭建好的平台,引导和帮助企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不是让政府“身先士卒”,到产业一线去办企业。从管的角度来看,“管好”就是要建立更好的制度,把握好整体的发展方向,用税收等优惠政策,营造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环境,给文化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更大的空间。北京市要发展好文化产业,政府部门要真正地“管好”而不是直接去“做”。

尤为值得政府部门关注的是,文化消费力严重不足的问题。长期以来,文化消费的经济支付能力相对薄弱。此外,把文化消费看作是软消费、可有可无的观念还一定程度地存在,文化消费很难形成必要消费、固定消费,更难成为充分消费。随着80后、90后新生消费群体的不断壮大,他们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和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今后应着力培育好文化市场,不断提高整体文化消费水平和文化消费能力。

今年7月9日,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旨在推进北京市夜间经济发展、繁荣,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品质化、多元化、便利化消费需求,促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北京作为一个常住人口两千多万的特大城市,夜间经济跟广州等地相比确实发展不足。繁荣的“夜间经济”,应该给人们提供能满足不同需求的消费场所。“夜间文化”也不只是刺激消费,还要让人们暂时远离工作压力,寻找到心灵上的放松。

“夜间经济”是城市消费新的增长点。“夜间经济”越有活力、越繁荣,对城市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的要求也越高。要提升夜间经济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夜间休闲项目。需要精耕细作,调配好各种资源,包括完善的基础设施、便捷的公共交通、高效的公共服务、丰富的文化空间等等。做好配套支持,“夜间经济”才能激发出更大的活力。

依靠文化本身的涵容力,促进文化产业“走出去”

记者:您认为北京应如何增强首都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金教授:北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北京文化乃至中国文化产业要“走出去”,应看到其他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想要改变这些误区,要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

中国文化要变成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在传播过程中,应将中国元素转换成符合西方人文化审美的文化产品,才能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在文化产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不光要体现传统文化,还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运用当代高新技术成果,利用互联网、移动网络,推动文化产业国际传播进程;在对外传播中国传统元素时要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为主,不要有过多意识形态的东西,更多地依靠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涵容力,总体上以亲和的、娱乐的、休闲的、生活的方式走向世界,可能会更有吸引力和魅力。

通过文化对外贸易的窗口,塑造一个全新的、有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形象。

北京文创产业未来发展还是要与科技融合

记者:您是国内最早提出和推动创意产业理念的专家,请您介绍一下创意产业理论,以及北京市文创产业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金教授:创意产业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英国提出来的,然后在澳大利亚得到了理论化发展。目前,中国的创意产业理论研究与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主编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第一套丛书,也主编了第一套文化创意产业翻译丛书。理论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没有创意产业的理论建设,就没有后来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是将创意与知识资本作为初期投入,包含产品与服务的创作、生产和销售的循环过程。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当代高新科技主要是数字技术支撑下发展起来的产业形态。

今天全球创意产业发展最好、推进最快的是中国。从全国来看,北京市的文化产业指数、文化消费综合指数,知识城市竞争力指数排名第一。在全国城市文化竞争力评估中,北京综合指数得分排名第一。除了总体排名,从文化禀赋要素、文化经济要素、文化管理要素、文化潜力要素、文化交流要素五个方面对城市文化竞争力进行的评估中,北京均位列第一名。

从产业规模看,2016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3570.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4.3%,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20.3%,比重仅次于金融业,成为支撑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全市有6516家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超过120万人。其中,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和设计服务等四个领域收入合计占比超6成(64.3%),对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收入增速贡献率达到9成。

未来,北京要发展文创产业,还是要将文化与科技相结合,文化和科技双轮驱动,并引领全国文创产业快速向前发展。数字化的文创产业将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领军产业,要实现升级换代,将创意产业融入全球创意产业的发展进程。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www.whjlw.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