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中国的理念与实践

  来源: 光明网

2019-10-12 20:39:34

字号
人与自然、社会与生态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

作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研究员 张耀军

人与自然、社会与生态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近年来,随着能源资源的开发、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愈演愈烈的生态环境问题。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绿色发展与生态环保的要求与趋势十分突出,为世界各国发展和国际发展合作指引了方向。在此背景下,低碳发展、绿色发展正成为各国发展经济的战略重点和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的制高点,生态文明建设将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面。未来各国围绕能源资源、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博弈将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绿色竞争可能会改变国家之间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地位,全球环境治理在全球治理的整体版图中的重要性、紧迫性将日益突出。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更加坚持绿色理念,把绿色发展要求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任务措施中,在努力追求自身绿色发展的同时,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携手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联合打造绿色国际公共产品,共同探索符合各自国情的低碳发展道路,合力建构绿色命运共同,“绿色效应”持续显现。

一、绿色“一带一路”的中国理念与实践

“一带一路”沿线多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生态环境复杂,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普遍面临着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加快转型、推动绿色发展的呼声不断增强。2016年6月,习近平主席提出,要着力深化环保合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在2017年举办的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要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并提出设立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倡议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2018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指出,要将“一带一路” 建成绿色之路。2019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再次指出,我们要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把绿色作为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坚持一切合作都在阳光下运作,共同以零容忍态度打击腐败。

在具体的落实中,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践行绿色理念:

推动国际绿色合作。中国与联合国环境署共同启动组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联盟被纳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并作为专业领域多边合作倡议和平台之一写入高峰论坛圆桌峰会联合公报。联盟根据需要建立专题伙伴关系,并以专题伙伴关系为基本载体实施合作项目,着力打造政策对话和沟通、环境知识和信息、绿色技术交流与转让三大平台。

2017年5月,《“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发布,提出实施6大类25个重点项目——绿色丝路使者计划正是重点项目之一,旨在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环境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的互动与交流,提升沿线国家的环保意识和环境管理水平。该计划通过环保能力建设、产业合作对接等活动,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环保能力建设旗舰项目。

开发绿色金融。据全球基础设施中心估计,到2040年,全球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到94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来源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和建筑物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将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在此过程中如果能够更多考虑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因素,将有效缓解全球面临的气候变化压力。而缓解气候变化压力不仅要依靠强有力的环境治理措施,还必须采用绿色金融手段,从投融资前端改变资源配置的激励机制,让更多的资金流向绿色产业,严格控制污染性和高碳投资。惟其如此,才能统筹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局面。

在2015年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中国明确表示,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2018年11月,中英绿色金融工作组第三次会议在伦敦举行,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与“伦敦金融城绿色金融倡议”在会议期间共同发布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该原则将低碳和可持续发展议题纳入“一带一路”倡议,强化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推动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推动“一带一路”投资绿色化。

发展绿色产能。以往国际产能转移的主要方式是一些国家将过时的、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前者则保留研发、知识产权等高附加值环节。“一带一路”坚持绿色发展,其所推动的产业转移方式是一种升级版的绿色全球分工构想。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充分考虑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和环境条件的制约,研究产业和城镇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特点和规律,依据各地区具体的自然、经济、历史、空间等条件,以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承载能力,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全球绿色产业链。

中国生态环境部成立“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启动“一带一路”绿色供应链平台,加强绿色、先进、适用技术在“一带一路”参与国转移转化,促进先进生态环保技术的联合研发和推广应用。具体看,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将结合伙伴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空间战略规划,以生态产业为主导,统筹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要素优化组合,培育耦合共生的产业集群,推动发展诸如现代循环农业、生物质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兴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生态产业,构建“一带一路”绿色项目库、提供知识共享平台等。总体看,绿色“一带一路”在产能合作方面,坚持生态导向和环境保护原则,做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努力使“一带一路”成为生态型产能合作廊道。

探索绿色能源。数据显示,目前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约200亿吨标准煤,其中化石能源占比超过80%,带来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等问题。与此同时,世界部分地区仍面临无电或缺电的困境。据世界银行预测,仅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如果2030年前要实现低碳能源的转型,每年需要额外投资约为800亿美元。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如亚投行等新型金融机构可以在推动区域绿色发展方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截至2017年,中国在清洁能源方面的海外投资规模超过440亿美元。国际能源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风力发电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2017年12月,上海“绿色技术银行”项目正式启动,将提供绿色领域的“技术+人才+资金”的总体解决方案,该银行汇聚先进实用的绿色技术,强化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综合性服务平台,目的是推动绿色技术产业化,实现绿色发展,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倡议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

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特别报告显示,如果气候变暖以目前的速度持续下去,预计全球气温在2030年至2052年间就会比工业化之前水平升高1.5摄氏度。气候变化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2017年,与气候和天气有关的灾害造成约1万人死亡,导致全球经济损失3000多亿美元。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在俄罗斯、高加索和中亚地区的能源和自然资源主管艾达•西迪科娃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50%,如果这些国家继续保持目前的排放水平,那么到2040年,“一带一路”倡议国家预计将消耗掉《巴黎协定》中所列“碳预算”总额的近三分之二。

承担绿色责任。2017年5月,中国相继发布并实施《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开展生态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合作活动、环保技术和产业交流合作及示范等,推动落实共建“一带一路”的绿色责任和绿色标准。

承担绿色责任旨在促进绿色发展,即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并提升到“生态文明”高度,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重效应并重,形成互利多赢的发展格局。走绿色发展之路,不仅有助于生态修复,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而且有助于改善民生,帮助更多国家摆脱贫困,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而有助于减少国家冲突和地区纷争,为世界赢得和平。2018年5月,国际劳工组织发布《2018年全球就业和社会展望:绿色就业》报告,提出如果各国制定适当政策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到2030年,绿色经济将为全球创造2400万个就业机会。

二、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未来走向

当前,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过程中,目标日渐清晰,但具体实践路径仍然需要集纳各方智慧,攻坚克难。

树立绿色理念和意识。我们要树立绿色价值观和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了解人类不同文明中的生态智慧,增进保护沿线国家生态环境的意识,增进沿线各国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绿色共识。坚持底线思维,明确树立人类活动不能超越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理念。坚持永续发展思维,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

构建全球绿色治理体系。我们要坚持多边主义,以规则为基础,以公平为导向,以共赢为目标,打造合作共赢、共建共享、和谐共生的全球生态治理新体系。要加强精准对接,强化绿色“一带一路”与共建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与规划的协调,促进生态环保政策法规对接,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共同努力。

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开展“一带一路”绿色经济合作,特别是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创新,发挥多元融资机构作用,采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技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推广低碳智慧城市等。加快国际产能合作,推动构建绿色园区、绿色项目,共同推动基础设施、产品贸易、金融服务等领域合作的绿色化。

发挥大数据治理作用。顺应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发展趋势,通过建立绿色创新体系,以数字科技赋能生态保护,为构建生态治理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促进生态环境预警精准化、治理精细化。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虚拟制造,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扩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的规模。

动员多元主体协调合作。全民参与其中是生态环境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政府担当引导职责,企业切实履行环境社会责任,社会组织和公众积极参与和监督,行业组织发挥好协调作用,才能形成强大合力。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诸如大气、河流、海洋、土地、矿藏、草原以及植被等资源都存在着天然的跨区域特征,其污染及治理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共建绿色丝路有必要动员多主体加强跨区域合作治理。

企业积极承担绿色责任。共建绿色“一带一路”鼓励各国企业提升合法合规属地化诚信经营能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注意保护当地自然和生态环境,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形象大使。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培养技术人才、减少贫困人口等,通过促进参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当地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支持开放、廉洁、绿色发展,致力于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之路。中国愿意携手各方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共同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明天。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www.whjlw.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