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县地名源流考

2020-08-28 17:43:10

字号
蓟县地域,上古属炎、黄势力范围。尧、舜、禹时代,多属北迁共工势力范围。夏属幽州之域。商属殷商夏民族土方(小方国),及山戎势力范围。周初多属姬周封国无终国势力范围,亦属周之封国燕国之地。春秋末属无终子国,战国称无终邑。

搜狗截图20年06月23日1022_4.jpg

【编者按】地名,是分布在历史长河里的时空符号,集聚了丰富的人类智慧,蕴藏了各个时期的历史、地理、人文信息,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识别、命名和用于交往的文化。地名,在国家治理、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国防建设和国际交往等方面广泛发挥着深刻作用,是重要的国家历史与民族文化遗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为了挖掘公共文化内含的社会价值,中国地名学会联合国家文化软实力传播平台中国文化交流网策划推出【地名中国 · 郡县地名源流考释】专题系列,邀请我国高校、研究机构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地名文化议题展开研讨,刊发相关评论文章,解读地名传承的精神价值与时代内涵,发挥学会社会服务、舆论引导功能和传播平台的作用。传承民族文化,服务未来中华。

作者简介:

彭雪开(1953—),男,湖南攸县人,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科研基地首席专家、湖南工业大学地名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郡县地名。


蓟县地域,上古属炎、黄势力范围。尧、舜、禹时代,多属北迁共工势力范围。夏属幽州之域。商属殷商夏民族土方(小方国),及山戎势力范围。周初多属姬周封国无终国势力范围,亦属周之封国燕国之地。春秋末属无终子国,战国称无终邑。

秦置无终县,属右北平郡(一说渔阳郡)。隋大业未改无终县为渔阳县,唐武德二年(619)分渔阳县东南部,复置无终县。唐开元十八年(730)设蓟州。元复渔阳县。宋改渔阳县为平卢县。明、清为蓟州。民国2年(1913),改州为蓟县。(1)

作为区划地名,历有无终、渔阳、平卢、蓟州称名,皆有历史文化渊源可考。

无终,古称无终国、无终子国、无终邑。

无,古今文中多指:没有。《易·无妄》:“六三,无妄无灾。”《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徐锴《系传》:“无者,虚无也。”(2)终:在甲骨文中,字形像人体的“踵”部位,加两圈或两点,为踵之古文。后引申为结局、终止。《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国语·鲁语上》:“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议。”韦昭注:“终,毕也。”无终,没有终结之意。系指山名“无终”。

周武王四年(前1066年),武王克殷立周朝,定都镐京(今西安市长安区),号宗周。次年,武王“封邦建国。”《史记·周本纪》载:“成王既迁殷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成王自奄归,在宗周,作《多方》,即皆为告诫殷和方国的‘多士’。周武王大封宗周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时,对少数民族如“殷民九宗”的贵族及助周灭商的山戎族一支首领,封在无终山一带(今河北省玉田县城西6.5公里处),建立无终子国,国以山名。

无终子国,原为山戎一支大戎部落,因睦邻燕与北戎诸支,逐渐发展强大。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侵燕,燕求救于齐。齐桓公率兵与燕、无终子国,联军伐山戎。《左传·庄公三十年》(前663):“齐人伐山戎。”《国语·齐语》:“遂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3)《管子·小问》《韩非子·说林上》《史记·齐太公世家》,均载此事。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亲率齐、燕、无终三国兵马,挺进蓟门关。这一次无终子国派骑兵2000参战。三国联军击溃戎兵,攻占令支国都城,其残部投靠另一山戎国部落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滦县境内)。三国联军全歼令支国、孤竹国兵力,斩杀孤竹国君。齐桓公将两山戎国地,划归燕国。因此次无终国助战有功,齐桓公将小泉山(今河北玉田县城东14公里处)下戎之地,割与无终国。

《史记·秦本纪》载: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4)自此后,秦伐晋,晋迫燕。无终国遭齐、燕兵伐。周灵王三年(前569),迫于列强争霸,大戎只好与晋议和;又因晋文公(前636~前628)母亲狐姬来自大戎,便举族迁都于太原附近,筑城族居,仍名无终子国。

晋悼公(前572~前559)时,受大司马魏绛影响,对戎人实行安抚政策。晋悼公四年(前569),《左传·襄公四年》(前569)载:“无终子嘉父使孟乐如晋,因魏庄子(魏绛)纳虎豹之皮,以请和诸戎。”从此无终子国附晋而强。终于引发晋与无终子国之间战争。鲁昭公元年(前542),晋因修兵改制,“毁车以为行”(即改车兵为步兵),晋将中行穆子统兵,“未阵而薄之,大败之。”即大败无终国军队。(5)

公元前453年,晋韩、赵、魏氏“三家分晋”后,赵襄子(?-前425)秉承其父赵简子(?-前458)遗志,于赵襄子五年(前471),在赵国北部边境举兵伐戎,并兼并山戎诸国,无终国遂亡;又迁无终国王族后裔于今天津市蓟县,筑邑族居,曰无终邑(今蓟县县城一带);附近有山,仍称名为无终山(移借立国邑地名),亦名无终子国(附属国),属燕国领地。

公元前225年,秦灭燕,次年置为郡,又置无终县。秦始皇二十二年,灭燕,置右北平郡,治此(即无终县故城)。(6)今考有秦封“无终丞印”,“无终口口”。无终县原为赵地。

西汉于今天津市蓟县地,置无终县。《汉书·异姓诸侯王表》载:汉高祖元年(前206),项羽封韩广为辽东王,都无终。《汉书·地理志》载:右北平郡,秦置。“无终,故无终子国。浭水西至雍奴入海,过郡二,行六百五十里。”(7)秦末秦将臧荼曾于此,击杀辽东王韩广。《史记·项羽本纪》载:汉元年(前206)四月,“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集解]引徐广曰:“都无终”,又“臧荼之国,因逐韩广之辽东,广弗听,荼击杀广无终,并王其地。”(4)226西汉高祖元年(前226),又以其地置无终县。

无终故城地望。《汉书·地理志》明载:古无终子国邑,在今天津市蓟县一带。《水经注·鲍丘水》:“灅水又东南流……又西南经无终山……蓝水注之,水出北山,东流屈而南,过无终县故城东。故城,无终子国也。”(6)342-343《清一统志·卷六》:“无终故城今蓟州治。”考古调查表明:无终县故城为马蹄形,东西最宽1100米,南北最长1250米。时代从秦右北平郡治,汉无终县城,隋渔阳郡治,唐蓟州治,及民国3年(1914)蓟县县治,皆驻此城。(8)

无终县,汉属右北平郡。三国魏属北平郡。北魏改属渔阳郡。隋开皇中为玄州治,大业未改为渔阳县。唐武德二年(619)又复置无终县,属玄州,治今河北省玉田县。《寰宇记·卷七十》载:王田县“于废无终县置,名无终。”贞观元年(627)废。乾封二年(667)复置,属幽州。武周通天元年(696),改无终县为玉田县。

渔阳。渔,古今文中多指:捕鱼。《易·系辞下》:“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说文·鱼部》:“渔,捕鱼也。”阳:古人多以“山南水北”为阳。渔阳,城在渔水之阳,故名。

渔阳,何以得名?渔阳,为战国时燕置渔阳郡移借地名。《史记·匈奴传》:“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框胡。”(4)2209-2210秦汉渔阳郡,治渔阳县(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西汉辖境相当于今河北省滦河上游以南,蓟运河以西,天津市海河以北,北京市怀柔、通州二区以东地区。西晋废入燕国,十六国后赵石勒时复置。

北魏徙治雍奴县(今天津市武清区西北旧县)。北齐移治潞县(即北京市通州区东城子)。隋开皇初省。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年间,又曾先后改玄州(治无终县)、蓟州(治渔阳县)为渔阳郡。以上皆为今天津市蓟县地。后晋、金皆沿袭之。(9)由此可知,唐蓟州渔阳县、渔阳郡沿革清楚,实为战国时“渔阳郡”移借地名,为同名异地区划地名。

平卢。平,不倾斜。《易·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诗·小雅·黍苗》:“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尔雅·释地》:“大野四平。”卢,黑色弓。《书·文侯之命》:“卢弓一,卢矢百。”《战国策·楚策四》:“不知夫射者,方将修其苻[下为卄]卢,治其矰缴,将加已乎百仞之上。”( 苻[下为卄]:石制箭头)后多引申为火炉、饭器之义等。《宋史·地理志》载:燕山府路蓟州有渔阳县,赐名平卢(10)由此可知:宋宣和四年(1115),蓟州归宋,改渔阳县为平卢县,属广阳郡,郡治平卢县治。

平卢得名,当与平卢节度使有关。

唐开元七年(719),升平卢军使置,为玄宗时九节度使之一,治营州(今辽宁朝阳市),领平卢(开元初置)、卢龙两军,榆关守捉;(11)安东都护府及营、辽、燕三州。“平卢”之名源于此。

天宝二年(743),移治辽西故城(今辽宁省义县东南)。安禄山以此为根据地反唐。至德二年(757)后,王玄志、侯希逸起兵归唐,先后属平卢节度使。

宝应元年(762),侯希逸为史朝义及奚族所迫,举众南迁淄青(今山东省青州),号淄青平卢节度使。(9)785后李正已据有淄青,凡四世,共五十四年,经唐宪宗略定,分三道,置淄青节度使,泰宁节度使、天平节度使。平卢遂归顺朝廷。(12)

平卢县设置,更与宋、金“海上之盟”密切相关。北宋末年,宋廷为收复云燕,派使节自山东登(今山东蓬莱)、莱(今山东掖县)泛海赴金,签订了共同攻辽复燕(今北京)的盟约。因在海上经渤海往来谈判签约而得名“海上之盟”。

北宋末年,长期受辽朝统治的女真族崛起。公元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朝后,多次攻辽。 北宋,为收复辽占领的燕云十六州等地,于重和元年(1118年),遣使从海路赴金,商议联合灭辽事宜。宋宣和二年(1120年),双方商定:金取辽中京大定府,宋取辽南京析津府。辽亡后,宋将原给辽之岁币,转纳于金国,金同意将燕云十六州之地归宋朝。

海上之盟签订后,宋、金合力灭辽。辽国灭亡后,宋、金双方因燕云十六州归属等问题,多次发生冲突,燕京终为金兵所占。几经交涉后,宋以输币纳绢并纳税金100万贯的代价,仅得燕京及附近6州。《宋史·地理志》载:燕山府路:“蓟州。唐置,石晋以赂契丹。宣和四年,金人以州来归,赐郡名曰广川,团练。七年,金人破之。县三:渔阳,赐名平卢。三河,玉田。”(10)1513《畿辅通志·府厅州县沿革表》,亦有此载。平卢,当以唐之“平卢”政区地名为名。宋谓之赐名,实为移借地名。

辽国亡后,金不断南侵。 1126年,北宋在朝政糜腐,国力不振的状况下,遭金兵攻占首都汴京,中原沦陷,酿成“靖康之变”,北宋立国167年而亡。

金天会三年(1125),平卢县复归金,仍名渔阳县,属中都路蓟州,县治亦为州治。元代沿袭金名,属大都路蓟州,渔阳县治亦为州治。明洪武初年,撤渔阳县为蓟州,辖玉田、丰润、遵化、平谷四县。洪武四年(1371),城墙筑以砖石,周长九里十三步。乾隆八年(1743),仍袭蓟州名,不辖县。

蓟州。蓟,一种蓟属植物,有大蓟、小蓟之分。中国、朝鲜、日本等国皆有分布。《战国策·乐毅极燕昭王书》:“蓟丘之植,植于汶湟。”《尔雅·释草》:“木,山蓟。杨,枹蓟。”邢昺疏:“生平地者即名蓟,生山中者一名术。”《说文·草部》:“蓟,芙也。”秦小篆中有“蓟”字。

周武王灭商建周,《史记·乐记》载:周“武王克殷及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受封时间,约在公元前1046年(亦云前1045年)。殷商有小方国京,后因族居在蓟丘,故曰蓟,立小方国,谓之蓟国。周武王灭商后,即封其殷商之“蓟”于蓟丘(今北京市城西便门一带),为远服之附庸国。

秦灭燕后,凡京、津、冀一带政区地名,如蓟县、蓟北县、蓟辽总督、蓟州、蓟州镇、蓟南县等,以及其他地名如蓟门关、蓟运河,皆源于燕国蓟丘之名。不过,蓟县(今天津市蓟州区),由废县升为蓟州,却从明洪武初年始。自此后历明、清两代不变。

民国2年(1913),又改名蓟县,治今蓟县城关镇。1914年属京兆地方,1928年属河北省,1973年划归天津市。2016年6月,撤县设为蓟州区,以古蓟州为名。

蓟州区境内,偎山依原,气候适宜。交通方便。多农林特产,历有板栗、桃、杮之利。古迹名胜众多,有盘山、黄崖关长城、独乐寺、梨木台、九龙山、元古奇石林、八仙山、玉龙滑雪场、国家地质公园等风景名胜。(9)2994更有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4000多年前的商周文化遣存。现经济发展,生态优良,居民乐居。

参考文献

(1)天津市(蓟县志)[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11-18.

(2)汉语大字典(缩印本)[M].武汉、成都: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7:482.

(3)国语·战国策[M]长沙:岳麓书社,1988:63.

(4)(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140.

(5)(春秋)左丘明著,陈戍国撰.春秋左传校注(下)[M].岳麓书社,2006:803.

(6)(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M].中华书局,1999:343.

(7)(汉)班固撰.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1299.

(8)后晓荣.秦代燕地五郡县考[J]古代文明,2009:(2)

(9)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2771.

(10)(元)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9:1512-1513.

(11)(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672.

(12)樊文礼.唐代平卢淄青节度使略论[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www.whjlw.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关键词: 蓟县 地名 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