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丈量大秦岭”系列报道之11——“丈量大秦岭”行走中原说文化

2020-10-08 09:37:00

字号
秦岭的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 10月3日,“丈量大秦岭”专家学者和作家团离开登峰首先前往巩义和偃师,匆匆领略了中国最密集的帝王墓葬群后,在偃师寻找诗圣杜甫的归葬之地。

 秦岭的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 10月3日,“丈量大秦岭”专家学者和作家团离开登峰首先前往巩义和偃师,匆匆领略了中国最密集的帝王墓葬群后,在偃师寻找诗圣杜甫的归葬之地。

01.png

白居易诗“北邙冢墓高嵯峨”。邙山临近古都洛阳,山虽不高,但土厚水低,宜于殡葬,所以许多朝代的帝王都选择魂归此处。邙山是秦岭的余脉,崤山支脉。这一带是中华文化密集分布地区,既有河图洛书的呈现, 又有二里头文化,还有仰韶文化。三百余里崇邙不仅繁衍了优秀的华夏民族,而且还衍生了丰厚的河洛文化,成为华夏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浓缩和展示。

02.png

“丈量大秦岭”专家学者和作家团在细雨蒙蒙中遥望了玄奘故里,经过了二里头夏商都城遗址,最后来到了邙山脚下的杜甫墓。

03.png

祖籍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著名诗人杜甫,曾祖父杜依艺任巩县令时,举家迁往北邙山下站街南窑湾村,背依笔架山,面临东泗河。杜甫在此出生并渡过了“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的少年时代。杜甫晚年客居荆楚,不幸病逝于湘江舟中,临终前希望魂归故里。43年后,后人将杜甫灵柩运回故里,也安葬于邙山岭上。杜甫墓现在偃师杜甫中学之内,一座黄土覆盖的墓丘,古貌犹存。杜甫墓是1963年6月由河南省政府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偃师杜甫中学校长向“丈量大秦岭”团队介绍杜甫文化

我们来到学校时正值国庆放假,说明情况之后,一位老师打开校门把我们邀请进了校园,参观了杜甫文化长廊,怀着敬仰的心情拜谒了长眠在邙山下1000多年的诗圣杜甫,又巧遇见老校长和当地杜甫文化研究会长,听取了他们对杜甫生平及墓址的介绍,然后又马不停蹄的来到洛河岸边,采集了洛河之水。

06.png

07.png

南洛河采集水样

中午时分,“丈量大秦岭”专家学者和作家团沿着邙山来到了渑池县仰韶文化博物馆。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该馆分为博物馆区和仰韶村遗址区两大部分。仰韶村是仰韶文化发源地,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仰韶村遗址从民国时被瑞典人安特生发现以来,遗址受和文化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08.png

仰韶文化是中国最早开启文明化进程的史前文化,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听过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后,大家对秦岭山系中华文化的符号、印记和博大精深的内容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09.png

10.png

走出博物馆,已近下午两点,为了不影响当天下午的行程,“丈量大秦岭”专家学者和作家团继续选取快餐面条充饥的方法。出绳池县城,一路向西,直抵函谷关。

11.png

函谷关景色  景区提供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的函谷关镇王垛村,古代处于洛阳至长安古道的崤山至潼关段多在涧谷之中,深险如函,古称函谷关。这里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雄关要塞。

12.png

13.png

函谷关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同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关口。在军事重地之外,这里也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围绕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公孙白马”“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西周末年函谷关令尹喜发现东方有紫气云集,以为圣人来此。第二天仙风道骨的老子,骑着青牛悠悠而来,随后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道德经》,成为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和道家思想的来源。后来老子在西安周至筑台授经,又名说经台,尹喜在此结草为楼,易观天象,因名草楼观,成就了楼观台的道教圣地声名。函谷关、楼观台目前已成为老子文化和道家思想的探源地。

14.png

离开函谷关,“丈量大秦岭”专家学者和作家团队开始告别在秦岭河南段的活动日程。车队沿途在高速一路西行再入陕西,直抵晋陕豫要冲、秦岭与黄河渭河和洛河的交汇地潼关,开启了二进陕西的秦岭文化之旅。

(文|丈量大秦岭新闻组 周吉灵、占方)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www.whjlw.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